共青团武昌理工学院委员会

Wuch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动态信息

揭秘乡土密码,传承文学火炬——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开展特色文学写作课程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5-07-29 阅读:

团委网7月29日消息(通讯员 阮文煊 报道“一个作家必须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箴言,道出了文学创作的根基所在。为了引导青少年探寻文学创作的源泉,激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表达潜能,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星火传薪恩施助学志愿服务队于7月29日在景阳镇革塘坝社区教学点开展了一场妙趣横生的“乡村故事里的写作密码”主题课程,深度解析莫言、贾平凹、沈从文等文学大师如何从故乡沃土中汲取不朽的创作力量,为当地青少年的成长注入温暖力量。

本次课程由志愿服务队杨静怡主讲,以“揭秘乡土密码,传承文学火炬”为主线,通过生动讲解与经典赏析,为同学们揭开了文学大师笔下的故乡情结与创作魔法

在课程中,杨老师以莫言的人生经历为起点,引领同学们走进文学大师的精神世界:从莫言笔下山东高密的乡土记忆出发——他用童年饥饿的眼睛观察世界,将玉米秆想象成“青铜巨剑”,让《透明的红萝卜》中会发光的萝卜成为苦难中的奇幻与希望,一句“黑孩的眼睛里亮晶晶的,像两颗星星”便勾勒出乡村少年不凡的灵魂;再到扎根陕西商州的贾平凹——他笔下山中的月亮“像被狼啃剩的半个饼”,《秦腔》中农民听戏时“耳朵竖成驴耳朵”,浓郁的方言赋予了文字独特魔力,而“山里的风,像一把把刀子,割着人的脸”则生动刻画出凛冽山风的质感;最后聚焦于湘西之子沈从文——他终生凝望故乡在现代转型中的文化碰撞与人物命运,信奉“美在生命”,致力于建造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其文字成为乡土美学的独特标本。通过这三位大师的生命轨迹与创作密码,杨老师最终揭示:故乡,正是文学大师们永恒的灵感坐标与精神原乡。

随后杨老师进一步剖析了大师们点石成金的“细节炼金术”。例如莫言是运用比喻与拟人的高手,在他笔下,秋日河滩上晒太阳的石头“像一群反刍的老牛”,暴雨前的乌云则如“泼墨的毛驴在打滚”,瞬间将静态事物赋予灵动生命力,而贾平凹则擅长“情感物化”,将对故乡的思念具象化为“故乡的云,是飘在天上的老棉絮”,用质朴的乡村意象承载深沉乡愁。

随后,杨老师分享了构建文学世界的“三步筑塔法”。她强调,第一步是打下地基——“采集生活标本”:鼓励孩子们收集乡村中“会呼吸”的细节,如莫言笔下结霜的稻草垛“像一座座白色的雪山”,或是漏雨的瓦罐、褪色的门神画。第二步是构筑钢筋——“注入作家智慧”:引导孩子们学习莫言“给平凡事物安装童话心脏”的魔法,如将蟋蟀叫声改写成“土地在打电报”,或效仿贾平凹“让方言长出文学翅膀”的本领,如用“日头跌进山窝窝”描绘夕阳。最后一步是完成封顶——“点亮思想灯塔”:以深刻思考升华平凡场景,例如赏析贾平凹描写种地的爷爷:“爷爷弯成问号的脊背,正在向土地索要答案”,将辛勤劳作提升至对生命与土地的哲学叩问。这不仅传授写作技巧,更是在培育孩子们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驰骋想象之翼的心灵、叩问存在之思的头脑,以及精准传情达意的手笔,为他们搭建起一座通向广阔文学世界与深刻生命体验的坚实桥梁。

在课堂的最后高潮:写给作家的田野信。杨老师鼓励同学们以《致莫言/贾平凹的一封信》为题,运用讲座中学到的“魔法”描写家乡事物,讲座尾声,杨老师再次强调莫言的启示:“唯有脚踩乡土,手握细节炼金术,心向精神高地,才能在文学之路上行稳致远。”

课程结束后,记者采访到了授课老师杨静怡,她表示:“本次“乡村故事里的写作密码”的课程,不仅是一次写作技巧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文化根脉与创作源泉的深刻启迪,我希望这课程可以激励着青少年这一代从脚下的土地出发,发掘属于自己的文学宝藏,让乡土文学的火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