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网7月23日消息(通讯员 刘丽芳 报道)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防诈骗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7月23日上午,城关镇人民法院法官走进云梦县曙光小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实用的“防诈反诈安全小课堂”。此次活动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反诈知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课堂上,法官首先向学生们阐述了诈骗的概念,指出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随后,法官结合近年来高发的诈骗案件,详细剖析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几种常见诈骗形式,包括网络游戏交易诈骗、冒充熟人借款诈骗、虚假中奖诈骗以及“刷单返利”诈骗等。法官强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诈骗手段不断翻新,青少年因社会经验不足,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针对“遇到诈骗如何应对”这一核心问题,法官重点指出,防诈的关键在于保持警惕,做到“三不”: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此外,干警特别提醒学生,若遭遇诈骗或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告知家长、老师,并拨打110报警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求助。法官重点强调:“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能为警方破案提供重要线索。”

为加深学生理解,法官分享了一起真实案例:某高校学生因轻信“QQ好友”发送的“垫付医药费”求助信息,未经核实便转账800元,最终发现好友账号被盗,钱财无法追回。这一案例引发了现场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徐祖铭举手发言:“如果是我,我会先打电话确认是不是真的朋友需要帮助!”其他同学也纷纷提出见解,有的建议“直接拒绝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有的表示“应该先告诉父母”。法官对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剖析了该案例中的诈骗话术陷阱。课堂期间,学生们踊跃参与互动,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疑似诈骗经历。一名学生提到曾收到“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链接,因想起老师讲授的反诈知识而果断拒绝;另一名学生则讲述了家人险些被“冒充公检法”电话欺骗的经过。法官逐一解答疑问,整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法院送法进校园,以专业力量为孩子们撑起‘防护伞’。这类活动既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盲区,也为构建平安校园提供了有力支持。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司法机关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服务基层治理的责任担当,也为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法治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