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网7月8日消息(通讯员 吴业彤 报道)“老师快看!我的小泥人穿上‘盔甲’就能站岗啦!”7月8日清晨,崇阳县港口乡洞泉小学五年级教室传来阵阵欢笑声。武昌理工学院崇阳筑梦志愿服务队化身“泥土魔法师”,志愿者吴业彤带领42名乡村少年开启奇妙陶艺之旅,让孩子们在指尖翻飞间触摸千年陶艺魅力。

作为“农遗逐梦・青创领航”重点项目,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课由武昌理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志愿者吴业彤主讲。“小朋友们知道吗?我们每天用的饭碗、水杯,最早都是聪明的古人‘玩泥巴’玩出来的!”吴业彤举着卡通碗具模型,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从仰韶彩陶讲到青花瓷,将千年陶艺史化作趣味故事。他还展示手机里的考古动画,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陶土变陶器的神奇过程。
“揉泥要像给面团做按摩,轻轻拍打排出气泡。”吴业彤半跪在课桌旁,手把手教孩子们塑形技巧。五年级的庞靖萱学得飞快,她把圆柱形泥条盘成菠萝造型,又用工具刻出鳞状纹路:”给小菠萝加了钻石眼睛,它会变成超级水果战士!”在他的指导下,教室很快成了创意工坊:戴着蝴蝶结的小兔子啊、插满花朵的迷你城堡、自带把手的爱心茶杯……一件件童趣作品接连诞生。

“慢慢来,先搓三根一样长的泥条。”志愿者吴业彤穿梭在课桌间,他用竹签帮学生固定作品,教孩子用指腹压出叶脉纹理。当沈文清的小茶杯总立不稳时,志愿者吴业彤灵机一动:“我们给杯子做个‘小凳子’底座吧!”在志愿者吴业彤的协作下,歪歪扭扭的泥杯终于稳稳“站”了起来。“原来泥巴能变出这么多宝贝!”沈文清捧着作品笑得灿烂,“今晚就要教妹妹做会喷水的小鲸鱼!”

“这种寓教于乐的课堂,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培养了孩子们的空间思维和审美能力。”志愿者队员徐缘欣慰地说。据了解,崇阳筑梦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开展皮影戏体验、传统扎染等系列活动,通过沉浸式艺术课堂,为乡村儿童搭建通往传统文化的桥梁,让艺术的种子在山野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