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风汉韵相辉映 文学对语新视野
青年作家程皎旸携《打风》走进武昌理工学院


团委网9月22日消息(通讯员 张芳宇 报道)武昌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创意写作大讲堂”第二讲于9月22日下午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青年作家程皎旸,以“汉派小说与香港文化的交融之旅”为主题,围绕其最新小说集《打风》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分享会。文法学院院长胡德才、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姜金元出席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文法学院院长胡德才登台致辞,隆重介绍本次主讲嘉宾程皎旸。胡院长从她的教育背景、多元职业经历和文学成就出发,充分肯定她作为青年作家在当代城市书写中的探索与贡献,并代表学院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程皎旸登台分享。她以亲切的自我介绍开场,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她回顾了自己在香港大学的求学时光,以及先后担任大学讲师、文化记者、广告策划、市场营销等丰富职业体验。她坦言,正是这些跨领域、跨文化的经历,为她后续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大量真实素材与观察视角。
在分享环节中,程皎旸深情回顾了多位香港作家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她提到,张爱玲教会她如何“从小切口映照大环境”,以细腻笔触勾勒大时代下个体的命运轨迹,《倾城之恋》中战争与爱情的交织,让她体会到如何在动荡背景中书写人的卑微与温情。而李碧华的超现实叙事,则为她打开了魔幻与奇情相结合的创作维度,与张爱玲的冷峻写实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香港文学的另一重面相。同时,她也谈及亦舒笔下现代都市女性的清醒与独立,为自己刻画香港职场与日常生活提供了真实参照。程皎旸总结道,香港正如一个文学万花筒,张爱玲、李碧华、亦舒等不同风格的作家在此交汇碰撞,形成百花齐放的创作景观,这种多元交融的文化底蕴也持续滋养着她的写作实践。
接着,程皎旸以新书《打风》为例,介绍了十一个发生在香港不同角落的故事。她提到,该书聚焦都市中面临各类“风暴”的普通人,涵盖爱情、职场、家庭等多重主题,角色涵盖富裕阶层、底层民众、职场青年、流浪老人等,全面展现香港城市的繁华与矛盾。讲座中,她还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小说《纸皮龟宅》的片段——一位驼背老人化身陆龟的魔幻场景,生动展示其如何将香港底层现实与超现实想象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踊跃提问,将本次分享会的气氛推向高潮。一名学生问及小说集《打风》书名背后的含义,程皎旸解释道,“打风”在粤语中意为“刮台风”,既体现了香港独特的地域文化,又隐喻人生中不期而遇的“风暴”,书名本身带有一种港式的黑色幽默。另一名学生问及香港的美食文化,程皎旸笑着分享了茶餐厅、街头小吃等美食体验,并表示这些不仅是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与文化记忆。
活动最后,汉语言文学系主任姜金元以“文学不是书斋里的文学,而是像程皎旸老师一样,将生活背景、知识阅历的大文学与文学素养结合起来”进行总结。分享会结束后,记者采访到汉语言2407班的刘婕怡同学,她表示:“程皎旸老师的分享会让我特别受启发!之前我对香港文学的了解可能更多停留在电影或者流行文化上,但今天通过程老师的讲述,我才发现背后文学的传统如此深厚。我也打算之后多去读一些不同风格的香港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视野。”